珠玉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奇闻轶事

贞子是什么意思-《孟子》详释147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西瓜视频同步)

来源: 分类:奇闻轶事 查看:24次 时间:2023年06月20日

9.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

9.8[原文]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①?”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②。于卫主颜雠由③。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④。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⑤。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⑥。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⑦。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⑧。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⑨。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⑩。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⑪。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⑫!”


9.8[通释]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谣言。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雠由家里。弥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暇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可以得到卫国卿的位置。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看命运怎么安排。孔子依礼依义进依礼依义退,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没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如果他住在痈疽与瘠环家,就是放弃义拒绝命运的安排。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得意,遇到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截杀他,只得改变常服路过宋国。这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便住在了陈国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的家寄住什么样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要看他寄住在什么样的人家。如果孔子住在痈疽跟宦官瘠环的家里,还算什么孔子!”


9.8[注释]

①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主,同“住”,本“以……为主”的意思,进而形成“住”的意思。痈疽,音yōng jū,本是一种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即毒疮,这里指的是擅长治疗毒疮以其命名的卫灵公宠幸的宦官。侍人,也作寺人,宦官。瘠环,长相羸弱名字叫环的齐景公的宦官。瘠,音jí。诸乎,这回事吗,与诸作用同,多了一个乎字。

②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不,不是这样的,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谣言。之,复指“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这个谣言。

③于卫主颜雠由: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雠由家里。颜雠由,卫国大夫,贤人,《史记·孔子世家》作“颜浊邹”。

④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卫灵公宠臣弥子瑕。

⑤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弥子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卫国卿的位置可以得到。

⑥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看命运怎么安排。有命,命运安排,这里表示看命运怎么安排。

⑦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孔子依礼依义进依礼依义退,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没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进以礼,退以义”是互文,进以礼以义,退以礼以义。义,道义。得之,得到官位。不得,没得到官位。

⑧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如果他住在痈疽与瘠环家,就是放弃义拒绝命运的安排。而,如果。无,没有,放弃,拒绝。

⑨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得意,遇到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截杀他,只得改变常服路过宋国。于,在。悦,痛快,得意。遭,遇到。宋桓司马,宋国的司马桓魋。魋,音Tuí。将,音qiāng,打算。要,同“腰”,拦截。微服,变易一贯的服装来避人耳目。微,隐行。

⑩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这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住在陈国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当厄,正在受困。司城贞子,陈国掌水利营建事务的大夫。陈侯周,陈怀公子,后为楚所灭而无谥,所以这样称呼。

⑪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的家住什么样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要看他住在什么样的人家。所为主,住什么人。所主,住什么样的人家。

⑫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如果孔子住在痈疽跟宦官瘠环的家里,还算什么孔子。何以,还……什么。为,做,算。


9.8[解读与点评]

痈疽与瘠环都是宦官,宦官虽被宠幸但令人瞧不起,从这两个人的名字上就看得出来:前者以毒疮为名,后者虽有名环,但被标为“侍人”又衬以“瘠”。所以传言说孔子在卫“主痈疽”在齐“主侍人瘠环”,实际是用孔子投靠小人的谣言来贬低孔子。

从“微服而过宋”的“微服”中是不是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服饰和随从上还是很显眼的。因为“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此“过宋”与《史记》说的“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的“适宋”冲突。《论语》中有“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话,但即使没有“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个情节,说这番话也能成立。“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的说法只《史记》有。从孟子的这些话看,《史记》的这个记载或许不准确。司马迁的想象力和文字能力实在厉害。

孟子所谓“近臣”“远臣”是说孔子原本是鲁国大夫,在陈国当然是外来的“远臣”了。

孟子回答万章之问的话表明,孔子周游列国之行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并不投机钻营,而是不卑不亢。

我们从这一章可以捕捉到的信息还有,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先后到过或路过卫宋齐陈等国。曾经的祖宗之国宋国也只能是路过,逗留不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