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奇闻轶事

箢篼-乡愁:记忆中的那些老地名(二)

来源: 分类:奇闻轶事 查看:21次 时间:2023年06月20日

【黄鳝沟】

这是参加工作以前的成长地和生活地。

父亲一辈人丁兴旺,奶奶总共生育了五男四女,除了其中两个姑姑在生活困难的年代里夭折了以外,其余都健在于世。

大约六岁那年,热水田的老房子里已经有十多口人了,生活起居空间变得窘迫起来,而且一大家人朝夕相处也容易产生口角,分家开始提上议事日程。考虑到田土和自留山的位置,爷爷决定在离老房子约一里路的黄鳝沟修建新房,供已经成家的父亲和四叔两房人搬出来居住。

说是新房,其实是本地常见的以黄土为身,以竹圏为筋,以土法夯筑而成的土房子。新房子背靠自留山,左、右两边分别是张家和钟家的山林,前边是几块坡地和一沟梯田,远处是与邻村分界的一道山脊梁。从新房子走下沟去再爬到对面的山脊梁上,正好是一个大写的“V”字形。

按理说,农村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地名,不知为何,新房子修好搬过去入住之后,并没有取新地名,而是与右边坎上的钟家一起将就使用了黄鳝沟这个老地名。不过倒也没啥不方便,外边的亲戚朋友到家来走动,只要一说这个地名都没有走错的。

没有考证过黄鳝沟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不是因为沟里的稻田盛产黄鳝而得名也无从得知。不过,在童年的记忆里,黄鳝多不多没留下多少印象。自幼怕蛇的我对这个蛇一样的家伙敬而远之,胆大的弟弟倒是捕捉黄鳝的一把好手。读师范以后有次回家吃了一回弟弟捕捉、母亲亲手做的苦笋鳝鱼汤,味道十分鲜美,自此我才从心里消除了对这个蛇一样的家伙的胆怯和畏惧。

黄鳝沟也许鳝鱼不多,但是鲫鱼、泥鳅和螃蟹却是不少。每逢夏天涨水,我、弟弟和小伙伴们就会用竹编的“箢篼”(一种用于盛灰土、农作物的农具)安放到沟里稻田的出水口上,守株待兔般等候着那些白亮亮的鲫鱼和胖乎乎的泥鳅溜进去,小半天就会捉到满满的一洗衣粉口袋(两斤装)。那个时候还没有吃泥鳅的嗜好,逮到的泥鳅要么用来喂猫,要么用来喂鸭子。

不过,最好耍的还是捉螃蟹。涨水的时候,螃蟹在山沟里、小路边、冲口处慢悠悠地散步,随处可见。其中,最喜欢捉举着一双大钳子的公螃蟹。捉螃蟹是个技巧活,我们通常是把五个手指并在一起,再套上一个装洗衣粉用的胶口袋,瞧准下手方位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抓进袋子里,否则一不小心被它的两只大钳子夹住了会疼的要命甚至鲜血直流。捉螃蟹还是暑假里的保留节目。这时捉螃蟹,需要到有水的沟渠里去,任意搬开一块石头或者伸进一个洞窟,都会有一只甚至几只螃蟹,只不过大小不一罢了。捉到了螃蟹,我们会把它打整干净,拿来“煨哥哥窑”,就是搬几块石头搭成一个简易的灶,架上从家里拿来的小锅或者锑瓢,就近找些干柴禾烧起火,再放点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猪油和盐炸,然后几个馋嘴的小伙伴你一只我一只吃得美滋滋的。

从热水田到黄鳝沟,中间的山脚下隔着一处叫做“震岩”的大房子,居住的主要是姓吴、姓曾和姓的七八户人家。有几个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上学、玩耍、割牛草、下河摸鱼、进山摘野果,常常是不玩到天黑不归家。长大以后,大家各奔东西,联系也就少了,偶尔只是在春节期间碰到打个招呼,再也没有童年时的那种亲密了。

从六岁那年搬到黄鳝沟开始到参加工作后离开,总共居住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有欢快而难忘的童年,有甜蜜又忧伤的青春。有爬树打板栗摘野果的调皮,也有清晨被父母叫起来读书写字的记忆。邻居的四叔一家在四婶去世后举家外出务工常年不归,曾经的新房子在父母跟随我一起到城里生活以后因为没人居住也日渐颓废和杂草丛生。每年春节回去给祖先上坟挂纸,我都要在房前屋后走走瞧瞧,任由思绪飘回曾经的旧时光。

猜你喜欢